1895年,臺灣民主國誕生,但是第一任總統只做了11天,今天我們來聊聊這段故事…
波士頓市中心有一條路,地面漆了紅線,沿著紅線走,可以串起16處名勝古蹟。
全程4公里,走完,看完,便能輕輕鬆鬆、心曠神怡的瞭解美國建國史。
這條熱門觀光路線,名為Freedom Trail,自由之路。
年初,我在艋舺參觀建於清朝的剝皮寮時,一下子想到了Freedom Trail。
假設台北也有一條紅線道,既能行銷城市,又讓人熟知先賢的奮鬥史,應當怎麼畫呢?
我提議,萬華區南寧路46號的龍山國中,可做為起點之一。
歡迎跟我穿越到1895年4月17日去旅行。

那一天,清朝欽差大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下了馬關條約。
清朝輸掉甲午戰爭,把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。
消息很快傳回臺灣,當下台北城內,只飄盪著一種聲音,撕心裂肺的嚎哭。同時,「黑心倭奴殺嬰擄女、逼男為奴」的謠言四起,全城人心惶惶。
知識份子們,急於思索該如何扭轉割臺命運。
KOL陳季同是當年極少數留學過巴黎政治大學的菁英,他援引國際法條,主張成立國家,以尋求國際支援。這個主張的意思是,簽下割地條款的是大清,我現在跟他切割,便不干我臺灣國的事,各國大老,總會仗義阻止日本鬼子吧!
14歲就考上秀才的客家學霸丘逢甲,也大力贊同這個主意,遂向最高當局臺灣巡撫唐景崧提議,成立臺灣民主國,同時推舉唐景崧出任大總統。
由於朝廷無計可施,加上日軍艦隊已在臺灣外海,待唐景崧總統發表完「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」後,便急電各國領事館,呼籲國際承認臺灣民主國。
國慶大典訂在5月25日,鄉紳在今天的龍山國中門口,當時的「清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」前聚集,舉著新國旗,並用轎子抬著銀製的「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」,以龍山國中為起點,一路鑼鼓齊鳴,浩浩蕩蕩的沿著剝皮寮、龍山寺、西門向台北城巡撫衙門前進。




臺灣民主國成立的初衷,只是盼望列強出面干預日本割地的權宜之計,骨子裡,壓根沒有脫離清廷的意思,因此新臺灣處處可見擁戴母國的設計。
譬如國號「永清」,即代表永遠效忠大清或永為大清子民之意。
國旗設計採藍地黃虎,可是,臺灣明明不產老虎啊。
原來,臺灣尊大清為龍,心中有個龍兄虎弟的念想。
此外,新朝官員只敢向唐總統「二跪六叩」,有別於對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禮。
就職大典結束,禮炮21響,藍地黃虎旗冉冉升起,不料此時天降大雨,旗上的黃老虎還來不及隨風呼嘯,已被雨水沖刷得形貌模糊…

最終,列強皆未出手支援,因此,建國不到3天,日軍便從澳底登陸,民主國義勇軍在人數和設備都不敵日本的情況下,基隆很快就失守了。
潰敗的義勇軍,紛紛退回台北城。
這群由無賴地痞和乞丐組成的雜牌軍,開始在城內燒殺擄掠,可憐百姓還沒碰上日軍,就先遇上自家的土匪。
唐總統眼見勢頭不妙,乾脆打開囤積物資的庫房大門,供軍民行搶,然後再以5萬白銀賄賂衛隊,助他趁亂潛逃。
他喬裝成老太婆,從大稻埕碼頭搭小船到淡水,再登上德國輪船鴨打號潛往廈門。
從就職典禮到6月4日脫逃,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只幹了11天,就背棄了「臺灣同胞誓不服倭,與其事敵,寧願戰死」的慷慨宣言。
副總統丘逢甲,聽聞此訊,隔天也逃向廣東。
此時的台北,陷入無政府狀態,打家劫舍的官兵殺紅了眼,屍橫遍野,硝煙處處,火藥庫大爆炸的巨響,撼動全城,一幅末日地獄景象正熊熊上演。

艋舺和大稻埕的富商們,急著商討對策。
最終決定讓日軍進城維護秩序,以保障身家安全。
然而,引導日軍的任務由誰去呢?
誰曉得倭寇講不講理?又,以後朝廷會不會加罪呢?
此時,來自鹿港的辜顯榮跳出來,自願帶領日軍入城。
6月8日,日軍登陸臺灣第11天,終於兵臨台北城下,沿路只遭遇零星反抗的日本人,反而對於城門緊閉的城池,一籌莫展。
因為基隆、台北山路多,加上降雨綿綿,部隊決定輕裝簡便,沒有帶上攻城機具。
沒想到等了一陣子,5米高的城頭上,竟垂下一條長長的紅繩。
日軍見到此景高呼萬歲,遂派了數名士兵攀繩登上城牆,進而搜到城門鑰匙。
原來,一位名叫「陳法」的老婦人,因為懼怕城內匪徒的殺戮,遂和媳婦一塊將布匹結成長繩,供日軍攀登。
沒想到,歷史上最後一座依造堪輿學打造的傳統中國式城池,亦是全中國當時最現代化的台北城,竟被一個老太太輕易瓦解了,日軍不費一兵一卒,從敞開的北門,長驅直入台北城。



抗法名將劉永福將軍則被士兵推舉為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,然而在臺南府城被日軍包圍後,他也選擇了逃走。
於是,亞洲第一個以民主為名的國家,在建國150天後走入歷史。
臺灣的國號在短短數月間,歷經了大清的光緒、臺灣民主國的永清,最後在日本的昭和劃下暫時的句點,因此,若要替這段戲劇性的歷史尋覓一處旅遊起點,臺灣民主國的國慶大典出發地–龍山國中,是不是相當適合呢?
感謝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張欽鵬主任全程導覽
本報導由富邦人壽-放個鹿app委託撰寫,但全文乃個人之真實感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