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月走進陪葬坑看兵馬俑:西安臨潼悅椿溫泉酒店之旅

by kingkong

西安省臨潼縣,一名農夫在挖井時,鋤頭忽然敲到了異物,他蹲下身撥開土石,發現挖到一尊陶俑,他把雕像捆在樹上,然後召集村民。

在村民面前,農夫一邊用鞭子抽打,一邊大聲的咒罵,直到整尊泥偶被擊得粉身碎骨。村民紛紛認定,這尊埋在地底的妖怪,肯定是喝光「西楊村」、「東楊村」、「下河村」的水源,導致連年乾旱的「瓦神爺」。

被當成不祥之物的「瓦神爺」,其真實身份是陪葬秦始皇的兵馬俑,兩千兩百年來,曾數次向陽間發出訊息,卻總是不了了之,直到西元1974年3月29日。

這一天,「楊志發」、「楊培彥」等十餘位農民,來到西楊村南邊的柿子林鑿井,掘至三米深時,挖到些殘斷的人形雕塑,又繼續往下挖了兩米後,發現了磚鋪地面、散落的弩箭以及形狀完整的8尊陶俑,村民們面面相覷,怕是挖到了瓦神爺的神廟了,趕緊停工。

45天後,在臨潼文化館工作的考古專家「趙康民」獲報來到西楊村,他檢視了被農民四處棄置的陶俑,驚覺其中大有文章,緊急調動同事來幫忙,將足足載滿三車的破碎文物搶救回來。

好巧不巧,趙康民修補好的兵馬俑,被北京日報記者「藺安穩」看見,他拍下照片並寫成了報導,沒想到這篇文章引起考古界熱烈討論,當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「李先念」下令,展開大規模的挖掘。

四年後,1978年9月23日,時任巴黎市長的法國前總統席哈克Jacques Rene Chirac訪問西安,他是第一個參觀兵馬俑的外國人,席哈克的評價也成了全球媒體最常引用的文字,他說:「世界上有七大奇蹟,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蹟。」

在地底陪伴君王2184年後,兵馬俑在1979年10月1日,以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雄姿,走向全球。

2015年8月21日,我到西安臨潼拍攝新開幕的悅椿溫泉酒店,23日排定的兵馬俑參觀行程,是我此趟最大最大最大的想望。

關於中國旅遊有個說法很貼切,

兩千年歷史看西安;一千年歷史看北京;一百年歷史看上海。

沿路上,都是滿載乘客遊覽大巴,顯然都是去向兵馬俑朝聖,我很幸運不用早起趕路,因為西安臨潼悅椿溫泉酒店距離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」只有9公里不到,短短20分鐘,便逆流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長河,走入中國第一個集權統治的國家。

秦始皇帝陵博物館

領隊將門票交到每位團員手時鄭重告知,這張票要過三關,大門、博物院正大門、皇帝陵,切勿隨意棄置。

雖然時節已過立秋,但今天依然高達34度,此刻不過9點出頭,陽光一樣曬得人七葷八素。

我們的參觀順序為一號坑、三號坑、二號坑、陳列館。

除了幾棟建築物可以遮陽,其他都在戶外,尤其從博物院走往停車場,至少15分鐘,西安的七、八月,可是有攝氏43度的威力,不是開玩笑的,還好,熱歸熱,由於氣候乾燥,皮膚並不會黏答答的難受。

走進一號坑,迎面而來的是充足的冷氣,往前看,視線被幾排人牆擋住,大家都掂起腳跟忙著拍照或自拍,相機自拍桿紛紛高舉過頭,個子矮的不擠到欄杆邊上,根本什麼也見不著,這讓人更想一探究竟,我仗持體型優勢,挾著太太衝進人群,好不容易來到欄杆邊。

西安兵馬俑

WOW,看見兵馬俑的第一眼,我就被征服了。

一號坑是一棟彷彿巨蛋運動場的建築,頂棚長達260公尺,短邊76公尺,群眾圍繞著兵馬俑坑道從外圍參觀,從入口處根本想像不到一號坑的室內空間如此遼闊,真是雄偉。

西安兵馬俑

兵馬俑排列在我約下方兩層樓的位置,與祂們四目相接的瞬間,我起了雞皮疙瘩,心神完全被平均180公分身高的偉岸體魄以及那股騰騰殺氣給吸引。

西安兵馬俑

關於兵馬俑,我在行前做了許多功課,但親臨實地,你才發現照片或影片所傳達的氣勢,可能連現場的千分之一都不到。

難怪有句話說,不到兵馬俑不算來過中國,真的太震撼了!

最好上午參觀兵馬俑

顯然每個人都被眼前的奇景給懾服了,不由自主的拿起相機,狂按快門。

由於兵馬俑全都面東站立,遊客想要拍得陶俑的正臉,也只能在這座朝西的平台上了。不過,因為人潮擁擠,觀光客若想要以兵馬俑為背景拍一張乾淨的合照,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據導遊說,上午還有機會,等到下午,人牆會變成六層,兩邊的走道也會塞得滿滿的。

這時,我超慶幸自己是以媒體記者的身份受邀,院方特別安排我們往下一層樓,來到更接近兵馬俑的管制禁區。

我依稀記得一般遊客可以付費下來(忘記多少),如果真的可以,千萬不要錯過。因為這個平台真的離兵馬俑很近,而且沒什麼人,可以輕鬆拍到好照片。唯一遺憾的是,在這塊禁區只能拿傻瓜相機,使用專業單眼相機拍照需要經過政府文物保存相關單位核可。

我低下頭,看見第一排兵馬俑前的牆角,樹起一塊白色招牌,上面寫著:「這是發現秦俑的井址。SITE OF THE WELL .」

兵馬俑最偉大的價值之一,是它在原址上進行挖掘、修復和展出,而不是將文物運送到其他博物館陳列。

「原址」這兩個字,聽來特別神奇,莫說我身邊的高大陶俑,光是我踩的這塊歷史老地,都有說不完的故事,如果可以逆向縮時攝影,兩千兩百多年的改變肯定很精彩。

既是原址,除了欣賞壯觀的兵馬俑,在一號坑的中後段,亦可以看見各種挖掘與修復的工程正在進行,許多就攤在陽光下,恍然大悟之餘,再將眼光投向完整的秦俑,真的太了不起了。

1979年10月1日剛開幕時,一號坑只展出了300尊兵馬俑,在36年後的今天,已出土近2,400尊,然而,挖掘尚未結束,在一號坑16,000平方米面積中,仍埋有3,000多尊陶俑。

事實上,兵馬俑剛被發現的時候,都是碎片,考古隊員要把幾百塊破碎的陶片,重新黏合成一個完整的陶俑或陶馬,就是浩大的工程。光是從成千上萬的碎片中,要找到並分辨出屬於同一尊陶俑的肢體,難度簡直如大海撈針。

找到陶片之後,仔細清理,曬乾,冬季或雨天時則烘乾。拼接好以後,從下而上順著破碎的切口黏接,加固,修復一尊兵馬俑需要十幾道工序,像今天這樣英姿颯爽的站在遊客面前,平均要花一到八年的時間。

除了驚嘆,更是深深欽佩這群考古隊員的毅力和意志力,三十多年不間斷的修復,幾乎也成了一種奇觀,我暗暗許下心願,等6,000尊陶俑全部出土時,我要再回來。

西安兵馬俑

頭上得來不易的屋頂

此時,我帶著感謝的心意看著頭上的頂棚,雖然結構簡單,但它保護了千年古蹟不被風吹日曬雨淋,這片屋簷得來不易,1974年剛開挖時,沒有太多資源進行保護,直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念先大筆一揮,下令建造一個可以完全遮蓋兵馬俑的大型建築,史無前例的讓遺址成為公開展示博物館的大工程。

於是,在發現兵馬俑的兩年後,1976年元月,又將陶俑全部埋回土中,以確保文物的安全,同時暫停挖掘,轉而興建圓頂建築,直到1978年4月完工,再不必擔心惡劣天象的沖刷。

製作兵馬俑的能人巧匠,共有2,000多位,他們在秦俑的腳跟或背面,刻下了姓名,那可不是為作品落款,而是責任制,因為一旦燒壞或是工程延期,除了工匠本人,連工頭都可能被處死。

扛下如此沈重的任務,他們是不是每天都活在極大的恐懼與壓力下呢?參與這項被後人推崇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工匠們,都是當代大師,他們會不會很惋惜自己的作品永遠見不了天日?最後,為了永遠埋藏秦陵的秘密,而被朝廷誅殺滅口,死前,他們在想什麼呢?死後,他們又被埋在何處呢?

壯觀、驚嘆、崇拜、憂愁,帶著複雜的情緒,繼續往三號坑參觀。

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關資訊

以下金額均為人民幣

開放時間:3月16日至11月15日為8:30~18:35(17:00停止售票);11月16日至次年3月15日為8:30~18:05(16:30停止售票)。全年開放,遇重大活動或特殊情況,開放時間如有改變,請隨時注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網站的公告。

門票價格:旺季150元/人次(3月1日-11月底);淡季120元/人次(12月1日-次年2月底)。觀眾往返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帝陵兩景區參觀,可免費乘坐旅遊專車。

地址:秦始皇帝陵博物院

電話:(029)81399127

傳真:029)83912829

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網站

西安臨潼悅椿溫泉酒店官方網站

本報導為商業邀約,但全文乃個人體驗之真實感受

推薦閱讀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