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韓京畿道美食之旅:御用利川米定食

by kingkong
韓國京畿道之旅

由於MERS 中東呼吸症候群」重創韓國觀光業,一待疫情稍微趨緩,京畿觀光公社」和「韓亞航空公司」便趕在官方正式宣告疫情結束前,邀請台灣媒體前往考察,希望建立一切如常的安全形象。

「想去!」當我接到邀約時,立刻聯絡了住在釜山的老同事Anita和住在首爾的老同學曉慧,詢問當地狀況。

「放心來,根本沒事。」她們的答案,讓我決定立即回覆京畿觀光公社的段亭羽處長,我願意。

這支MERS遠征軍由9女1男組成,本人正是那1男。

由於喜愛韓國的台灣人,以粉領小資女佔了大宗,媒體為貼近此一族群,紛紛派出年輕女記者。

此外,除了團員之外,在地導遊、京畿觀光公社、愛寶樂園的接待人員,也全都是年輕小姐,我這趟根本被青春女生給淹沒了呀!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一趟香噴噴的旅行?

然而,在眾女包圍中工作,有沒有想像中寫意呢?

在韓國那幾天,氣象局幾乎天天發佈「高溫特報」,在動輒35度高溫與炙烈陽光下工作,連我都快往生了,更別說這群愛美怕曬的小姐們,不但辛苦採訪,還得忍受自己汗流夾背、狼狽邋遢,她們常常哭喪著臉,嬌嗔自己都聞到自己的汗味了,所以,這是我第一次和「臭女生們」一塊兒工作。

京畿道GYEONGGI-DO到底在哪兒?

韓國的「道」,類似於一般國家的「省」。

大韓民國共有8個道,分別是京畿道、江原道、忠清北道、忠清南道、全羅北道、全羅南道、慶尚北道、慶尚南道。

「京畿」二字意指「首都週圍之地」,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見,它像母親般用雙手懷抱著首爾Seoul。

京畿道是首爾的17倍大,南韓將近1/4人口安居於此,千年以前,它就扮演守護國都的角色。

世界文化遺產「水原華城」、與北韓接壤的38度線「DMZ非戰區」、全球第四大的「愛寶樂園」、都敏俊和千頌伊接吻的「小法國村」等,都是京畿道舉世聞名的熱門觀光景點。

韓國料理的精髓

我常吃銅盤烤肉、豆腐辣湯、海鮮煎餅,對於辣辣紅紅的韓國美食不算陌生,但去了京畿道,才發現自己對韓式料理不管在禮儀、環境任至菜色的認知上,連皮毛都搆不著。

首先介紹清淡但不簡單的「利川米定食」。

「利川」是韓國有名的大米之鄉,利川米在朝鮮時代是進貢給國王獨享的御用米,今天,不論在品質或價格上,利川米依然尊貴,雄踞南韓米中極品的寶座,屹立不搖。

而中午用餐的「皇家米飯屋」,在京畿道赫赫有名,因為老闆娘是韓劇「大長今」的宮廷料理顧問之一,劇中御膳的烹調與配膳方法,都融入了她的考據、智慧與廚藝,她同時也在「宮中料理研究院」擔任講師,致力傳承被韓國政府認定為「重要無形文化財第38號」的朝鮮王朝宮廷料理。

哇~這表示我即將吃到尚宮娘娘操刀,按古法烹調的御米宮廷料理。

滿懷期待走進餐館,卻感到強烈的落差。

因為,餐廳的裝潢毫不起眼,玄關堆放了許多雜物,若非牆上貼滿媒體採訪的剪報,根本無法與我聽到的顯赫背景劃上等號。

請試著理解我的失落,觀光局為了行銷國家特色,必然會招待外國媒體去吃最棒、最有代表性的料理,京畿觀光公社也不例外,這幾天來,我們吃到當地數一數二的美味(確實如此),然而,大部分餐廳的裝潢都很陽春,雖然這麼說有點失禮,但其中一間真的可以用簡陋來形容。

事實上,這樣的衝擊從第一天就開始了…

初抵韓國,我們就近在仁川機場附近,一間建築形式為二樓洋房的餐廳吃晚餐。

進入室內要脫鞋,因此店家在大門旁,擺了兩架開放式鞋櫃,這麼一來,「大大小小、新新舊舊的各式鞋子」成了我對這間餐廳的第一印象。

我不禁想著,這麼凌亂的細節為什麼不藏起來?

一進餐廳,視線可以直接穿透至雜亂與忙碌的廚房,我可以肯定,那絕對不是像鼎泰豐一樣具備表演功能的舞台。

而店家顯然也沒有遮擋的意思,因為一位阿珠媽,就盤腿坐在大廳折菜,她旁若無人的處理食材,一點也不介意客人的觀感。

環顧室內,客人都圍著一張張矮桌,坐在地板上吃飯。

媽呀,我筋骨僵硬,又頂個大肚腩,光叫我盤腿坐在地上,就是一項高難度的瑜珈動作,由於每吃一口飯都像在拉筋,最後只好央求導遊Suki向店家討來矮凳,往後數日,只要是吃韓定食,Suki便直接幫我找凳子,真是感謝她的貼心。

坐凳子上舒服,卻不代表自在,全桌唯我高高在上,那幅景象好像在演「王和他的九個女人」,更別說整間餐廳只有我鶴立雞群,真的相當尷尬。

坐得高,自然得端起碗,此時,旅韓經驗豐富的團員悄悄提醒我,韓國只有乞丐才會把碗端起來吃飯。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上圖左下角,幾乎與桌面齊高的板凳,就是朕的王位,再看看下圖另一家位在「楊平」的餐廳마당곤드레밥,就可理解我在韓國始終高人一等,楊平的餐廳十分貼近我對裝潢的描述,但他的山薊菜拌飯定食澎湃又好吃,左邊門楣上方那一排畫框都是來此用餐的大人物簽名。

原來,韓國人主要是靠湯匙吃飯喝湯,筷子只用來夾菜,不是讓你扒飯入口用的,我聽了只好入境隨俗,為五斗米折腰。

接下來幾天的定食,各有獨特滋味,但餐廳裝潢倒是大同小異,進門一片亂糟糟的鞋堆,廚房大咧咧的對外,我突然醒悟到,幹嘛嫌東嫌西,這不就是文化差異,這不就是道地的韓國飲食習慣?

一念之差,我的視線從空間轉向了桌上的珍饈,哇,這裡的差異更大了。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任何一間韓式料理餐廳,都會附上小菜。

小菜的種類和數量會隨店家而有所不同,一般來說至少都會有4到5樣。

這趟旅程中小菜數量之最,正是在「楊平」那間山薊菜拌飯定食餐廳,共有18樣小菜,再加上魚、湯、石鍋拌飯,幾乎鋪滿桌面了。(上圖)

不過,夏天旅遊考察真的很耗體力,頂著豔陽流失大量水分與鹽分,雖然菜端上來時,大家都驚訝得合不攏嘴,但最後每個人都吃得乾乾淨淨。

韓國人很節儉,吃完飯還會把開水倒進石鍋飯碗裡,當成湯喝掉,不殘留米粒,我也跟照著學,那滋味淡泊清香。

據說,越偏遠的地區,小菜越多,一些鄉下人來到首爾後,看到小菜很少,便會感嘆大都市沒有人情味。

在韓國,如果沒有讓客人吃飽就離開,是一件相當羞恥的事,因此,從澎湃的小菜,多少可以窺見韓國人自古以來的待客習俗。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很難跨越共享的鴻溝

共享,也是韓國餐桌文化重要的一環。

他們沒有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,我的韓國朋友豪氣的說,明明一起吃飯,用公筷顯得既孤僻又無情。

不用公筷夾菜,我還勉強接受,但是每個人把放進自己嘴裡的湯匙,在同一個大湯碗裡舀來舀去的習慣,本席只能予以尊重,很難跨過衛生這一層心理障礙,別忘了,我們還沒脫離MERS的陰影呢。

澎湃的小菜中,自然有泡菜,泡菜是韓國的文化,一年365天,不管吃什麼都要配泡菜,連醫院準備給病患的餐食中都有。

韓國泡菜多達兩百多種,常見的就白菜、白蘿蔔、小黃瓜、韭菜、蘿蔔乾、紫蘇葉等等,依照品種、醃漬和調味方法不同,別說餐廳,每一家泡菜也有完全不同的祖傳風味。

除了泡菜,這趟旅行最讓我吃驚的就是拌菜。

伴菜指的是將蔬菜或山菜以滾水快速汆燙,再以麻油、鹽、大蒜調味的一種料理方式。

這不但可以吃到食材的甜脆,還有麻油的清香,入口非常清爽,常見的拌菜有黃豆芽、厥菜、菠菜、水芹、茼蒿、紫蘇葉、小黃瓜、香菇、櫛瓜、東風菜等等,豐富多樣。

過去,我一直以為韓式料理都是重口味,沒想到這一回在韓國吃到真實的風貌,每樣拌菜都清香好吃,健康無負擔。

讓我們再回到皇家米飯屋,如果楊平是澎湃之最,那麼這一餐肯定是奢華之最,除了只有利川獨特的土壤水質氣候才能成功栽培的御用米,還有牛肉鍋、煎餅、大醬湯、魚以及昂貴的醬蟹。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讓人失去意志的醬蟹

從韓國西岸到首爾,最具代表性的螃蟹料理就是「醬蟹」。

將活生生的梭子蟹整隻放入香辛醬油中醃漬5天,待醬油味滲入蟹肉就完成了。

端上桌時,剖開的蟹殼裡有晶瑩的蟹肉、黃色的蟹黃、橘色的蟹卵,顏色十分誘人。

完全沒有經過烹煮的蟹肉,入口甘甜滑嫩,團中有位記者,正嚴格進行飲食控制,幾天來,再好吃的食物,她都淺嚐即止,但當她吃下第一口醬蟹之後,就像電影「食神」中的厭食症患者吃到瀨尿牛丸般,著魔似的吃了一隻又一隻,由此可見醬蟹之美味。

韓國京畿道之旅

大師出手,食材、米飯均屬上等,皇家米飯屋的利川米定食要價36,000韓圜,遠高於一般定食15,000~20,000韓圜,折合下來一個人約1,200台幣,即使如此,依然口碑遠傳門庭若市。

韓國飲食文化重視五味(酸甜苦辣鹹)和五色(綠紅黃白黑)的均衡,滿桌的小菜陣容和多重調味,都為回歸到韓國料理的根本思想「五味五色」,韓國人認為這代表宇宙萬物的秩序與協調,也對應體內五臟六腑的運作。

「醫食同源」、「沒有比食物更好的藥」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,因此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,才發現韓國料理原來是一種營養均衡、可以提供人體能量的健康飲食,而不是只有紅紅辣辣,或烤肉那麼簡單。

相關資料

皇家米飯屋 임금님쌀밥집  

地址:경기도 이천시 신둔면 수광리 152-9   

電話:031-632-3646

楊平山薊菜定食 마당곤드레밥  

地址: 경기도 양평군 용문면 용문산로 239

仁川機場附近的創意定食 기와집 담  

地址: 인천광역시 중구 덕교동 194-1

本報導為商業邀約,但全文乃個人體驗之真實感受

延伸閱讀

You may also like